15071263342
服务时间:早9:00 ~ 晚18:00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政策法规
>粮食“八连增”是如何实现的

粮食“八连增”是如何实现的

发布时间:2024-08-13 阅读:(857)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导读]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新的提升,粮食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正在形成。粮食连年增产、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新的提升,粮食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正在形成。粮食连年增产、库存充裕,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3年中国粮食人均占有量为666斤,2011年首次达到852斤的新水平,增长幅度在同期世界粮食生产历史上也并不多见。”提到中国的粮食生产,联合国粮农组织原副总干事何昌垂表示,中国不仅强调95%以上的粮食自给率,而且有比较统一的政策来协调粮食的生产和供给。

  粮食生产不断迈上新高度,中国在用自己的探索告诉世界,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是如何实现并保持的。

  基础投入力度大

  农田水利、土地整治、农业机械、设施农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让我国农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显著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干旱再也不发愁了!”河南新野县乔湾村村民乔会平说,农田水利设施让原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了样。

  “粮食生产经常面临干旱、洪涝、冰冻等灾害,抗灾夺丰收已成为粮食生产发展的常态。”中国农科院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梅旭荣说,我国把加强农业基础投入作为粮食稳产增产的关键措施。近年来,农田水利、土地整治、农业机械、设施农业等农田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夯实了粮食稳定增产的物质基础。

  农谚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农田水利建设为粮食丰收作出了重要贡献。伴随一渠渠清水到田头,农田水利这一曾经被称为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最大难题正在破题。“从前的土渠弯又窄,淌水不方便,种田是瞎凑合,产量上不来。”河南省新乡市葛庄村55岁的村民娄清波说,“自从按照高标准修好沟渠,现在是旱能灌、涝能排,低产田变高产田,收入也是跟着涨。”

  天还是那个天,地却在发生改变。土地是农业的根本。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郧文聚看来,地给力是农业基础投入的一大关键。土地整治工程建成高产稳产高标准基本农田2亿多亩,保证了全国耕地面积基本稳定;新增耕地4200多万亩,超过同期建设占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耕地面积。据测算,整治后的耕地质量平均提升1至2个等级,粮食产能普遍提高10%至20%,新增粮食产能65亿公斤。

  在广袤的土地上,农机隆隆响彻田间,农业机械不断取代人力。我国农机具购置补贴由2004年的7000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175亿元。在政策激励下,全国农机总动力、农机作业面积和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2011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9.7亿千瓦,比2003年增加3.7亿千瓦。专家测算,同等生产条件下,水稻、小麦、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每亩综合增产分别为53公斤、37公斤、72公斤。

  近年来,我国先后启动实施了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新增千亿斤粮食能力建设、保护性耕作等一批改善粮食生产基础设施的重点项目,极大地改善了粮食主产省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夯实了基础。

  稳产增产机制新

  10年来,重农抓粮政策框架的基本形成,让粮食和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调动了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价格杠杆则撬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粮食主产区多数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各方面差距都很大。有的地方政府把主要精力、物力、财力投入到非农产业项目,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工业发展水平。”多年前一些专家的呼声犹在耳边。如今主产区重农抓粮的力度已明显加强,这得益于稳产增产机制基本形成。

  中央把农业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从2004年的2626亿元快速增加到2011年的1万亿元左右,年均递增21%。不仅取消了农业税,为农民减轻负担1300多亿元,还给予种粮农民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实行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基本形成了支持粮食和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政策框架。

  为了鼓励地方抓粮积极性,改变“粮食大县、财政穷县”的现象,国家建立和完善了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自2005年以来,中央财政开始对产粮大县进行奖励补助,资金由最初的5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11亿元,累计安排奖励951亿元,1000多个产粮大县纳入奖励范围。此外,中央财政从2009年开始,还逐步取消了粮食风险基金的主产区地方配套,目前粮食主产区277亿元粮食风险基金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

  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调动了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价格杠杆则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2004年在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的背景下,国家实行了最低收购价政策和临时收储政策,连年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为中国粮价应对国际波动树起了一堵坚实的“防火墙”,种粮收入上涨也有效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

  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张红宇说,增加农产品供给最重要的还是政策导向。其中价格政策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比其他要素重要得多,能够更有效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一方面要继续帮助农民减少种粮成本,规避生产风险;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粮食价格,增加种粮比较效益。

  积极性高涨的农民联合起来,从“单打独斗”到“抱团而行”,从“小舢板”到“大舰队”,从专业合作社到联合社,激发出土地无限的潜力。农民合作、农企合作的新机制,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问题,通过组织化提高了粮食产出。在黑龙江省五常市松花江乡民胜村,负责给村民代耕代种的天德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晶说,合作社采取大垄双行密植、大型机械深松整地精量播种、大喷灌生产模式,每亩株数达到6000株,目标直指亩产900公斤。

  科技增粮心不慌

  1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稳步迈进,成果转化推广日益加强,粮食单产持续提高,夯实了农业丰收的基础。

  “在耕地和水资源约束日益增强、气象灾害与生物灾害不确定性越来越大、物化成本与人工成本越来越高的背景下,粮食增产要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农业部总经济师陈萌山说,8年间粮食单产提高55.6公斤,年均提高7公斤,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单产提高最快的时期之一。与之相伴的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03年的45.97%提高到2011年的53.5%,农业科技发展迈上了新台阶,成果转化和推广得到加强。

  以提高单产为目的的良种创新,成为粮食增产的核心动力。应对国际种业竞争,我国加大品种研发投入力度,育成了一批优良新品种。据统计,我国粮食作物的良种覆盖率已经达到95%,良种对我国粮食作物增产的贡献率达到35%以上。“每一次品种更新都释放出巨大的增产能量。”玉米遗传育种学家戴景瑞告诉记者,8年来,我国玉米单产从640斤提高到764斤,品种的更新换代在玉米单产增加因素中占40%至50%的比重。

  近年来,以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为核心的旱作农业技术正在被大力推广,综合协调了影响产量的各主要因子,农作物增产效果显著。早在2007年,我国旱作区生产的粮食就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5%。“发展旱作农业已成为抗旱夺丰收的革命性措施。”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说,要加大政策、资金、科技等的支持力度,“十二五”期间力争使自然降水生产效率提高10%以上,实现从对抗性农业向适应性农业的转变。

  高产创建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集成推广了一大批抗灾增产技术,用鲜活的案例让农民看到了增产的实效,把专家的产量变成了自己的产量。作为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体系的重大举措,目前高产创建已进入整建制推进阶段。今年,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2400个,比上年增加850个,示范片平均亩产450公斤至500公斤,比全国小麦平均亩产高30%以上。

  这几年农业科技的进步,数也数不清。GPS、遥感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有效缓解了农业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依赖;低温物流自动检测技术的研发,提高了农产品加工的国际竞争力;秋整地使用农机深松作业,可使来年玉米亩均增产200斤……

  粮食实现连续8年增产,我国粮食安全在农业全面开放的新格局中破题。在立足国内实现粮食自给的同时,我国适度增加资源性农产品进口,缓解了农业资源紧张的压力。几年间,我国农产品贸易规模每年以100亿美元到200亿美元的速度扩大,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农产品贸易国。

打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0相关评论

热门资讯

热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