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71263342
服务时间:早9:00 ~ 晚18:00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专家观点
>多种因素制约中国水稻生产

多种因素制约中国水稻生产

发布时间:2023-09-10  作者:农业信息网 阅读:(208)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导读] 3月23日,一项由比尔·盖茨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旨在帮助中国、非洲和亚洲地区至少2000万贫穷稻农的水稻产量增加20%以上的“绿色超级稻

    3月23日,一项由比尔·盖茨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旨在帮助中国、非洲和亚洲地区至少2000万贫穷稻农的水稻产量增加20%以上的“绿色超级稻”国际合作项目在海南省三亚市签署。中国水稻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还面临哪些发展瓶颈?应该如何破解?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出席会议的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国家水稻改良中心主任程式华。

  水稻科技世界领先

  “我国以不到30%的水稻种植面积,生产了约占世界总产量40%左右的粮食,不但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程式华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业科技人员育成并普及半矮秆水稻品种,水稻单产潜力比原有高秆品种增产30%左右,实现了中国水稻单产的第一次飞跃。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育种专家选育成功三系杂交水稻,带动了栽培技术的根本变革,中国成为第一个将杂交稻大面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国家,使水稻单产水平实现第二次飞跃。其后,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超级稻”研究应运而生,并期待水稻科研的再一次突破,实现水稻产量的第三次飞跃。

  此外,在水稻生物技术研究方面,中国也站在了世界前列。2001年,中国科学家成功地完成并公布了世界上第一张籼稻全基因组物理图谱,被誉为“水稻领域具有最重要意义的里程碑”,对“新世纪人类健康与生存具有全球性的影响”。

  多种因素制约

  水稻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0%。水稻生产不仅担负着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任,还肩负实现种粮增效、稻农增收和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使命。

  “虽然我国在水稻生产与科研方面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目前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程式华说,首先是人口增长和耕地减少的矛盾没有得到缓解。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对粮食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然而,近年来由于各地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农田被各类开发区占用,导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2003年,全国水稻种植面积一度下滑到了3.9亿亩,比1976年少了1亿多亩。

  其次是粮价依然偏低、种粮不挣钱的局面仍然没有改变。近年来,在国家不断增加对农业投入、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等惠农政策的扶持下,粮食种植面积连年增加,粮食生产连续5年获得丰收。然而,由于粮价依然偏低,以及农资价格上涨过快等原因,农民仍然难以从种粮中获得收益。

  以2008年为例,由于粮食大面积丰收,加上粮食价格的大幅提高,农民种粮每亩的收益大约达到300元左右(包括国家给予的各种补贴)的历史最高水平,如果扣除粮价上涨的偶然性因素,农民种粮并不挣钱。

  三是环境变化严重阻遏水稻的深度发展。近几年,由于气候异常,一些地区的水稻结实率不断下降,最差的只有不到10%,严重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最后是预警系统不健全,病虫害防控体系缺失。近年来,由于不合理使用农药,水稻病虫害呈偏重发生的趋势。而且,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原因,一些本该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发挥作用的部门,为了经济效益,只顾向农民推销农药,甚至是一些无效农药,大大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程式华说,在国家相继出台减免农业税等多个惠农政策的带动下,2008年,水稻种植面积大约达到4.3亿亩,总产约1.89亿吨,有效缓解了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压力。但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除了期待农业科技人员培育出能大幅度提高粮食单产、并适合大面积种植的水稻新品种外,国家还应该在继续加大农业投入、大幅度提高粮食价格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引导农民种植优质双季稻。

打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0相关评论

热门资讯

热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