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当农民朋友拿到一包农资商品(如化肥),到触摸屏上一扫描,就可以了解这包化肥的真伪、从生产到流通的全过程信息以及怎么科学使用、用量多少等科技服务信息;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农资经营企业可对所有经营商品准确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实现智能农资物流调度和农资仓储自动规划等……”这是记者5月30日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中国科学院联合举办的农资物联网技术成果汇报会上了解到的。
据介绍,供销总社和中国科学院从2011年9月22日签订《共同建设农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体系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双方着力推进先进技术与传统行业的优势融合步伐。供销系统目前已率先应用物联网技术,加快农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体系建设,而此次汇报会上的诸多技术成果未来也将被广泛应用到我国农资行业中去。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成员、理事会副主任、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会长顾国新出席此次会议。中国科学院高科技局局长王越超主持会议,供销总社常务理事、农资局局长、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杨建平代表双方发表讲话。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中国氮肥工业协会、中国磷肥工业协会、中国无机盐行业协会钾盐行业分会、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等单位的有关嘉宾出席了此次会议。国家发改委经济贸易司副司长刘小南在会议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农资质量追溯体系的创举,并希望认真试点,扎实推广,促进放心农资下乡为农服务。
杨建平指出,农资行业应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农资质量追溯体系,有助于解决长期以来农资行业存在的“假冒伪劣屡禁不止、农资打假成本高、效果不佳,正规的流通企业品牌受损”等问题,对于规范农资流通秩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安全、保障农民利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他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希望供销社系统成为农资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的主力军,积极推动农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建设。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占有我国农资市场67%的市场份额,数量上有绝对优势,但是质量的可靠性和服务的先进性还远远不够,供销社不仅要在数量份额上成为我国农资流通的主渠道,更要在农资质量的可靠性、服务手段的先进性等方面成为行业排头兵。二是希望技术专家和农资行业专家要精诚合作,尽快将技术成果应用到农资行业的实践中去,坚决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应用技术成果,将“依靠人力事后打假”改变为“依靠科技事前放假”,有助于从源头控制农资商品质量,方便农民放心使用。三是要加强与政府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工作衔接,争取各方支持,在供销社系统的农资流通领域率先实现农资产品可识别、状态可记录、信息可查询、去向可追踪的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引领中国农资现代流通的发展潮流。
中国科学院物联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叶甜春向与会代表汇报了农资物联网技术成果,报告围绕农资质量追溯及防伪系统建设、农资经营管理典型服务系统建设以及技术支撑系统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农资物联网顶层设计的详细阐述。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所常务副所长王儒敬引导参观技术成果演示,向与会领导和代表分别演示了防伪方案、智能农资物流调度方案、智能农资服务方案等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江苏苏农农资连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农立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家示范企业在会议上做了有关经验交流。
据了解,根据供销总社与中科院去年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重点在农资物联网整体技术解决方案、农资商品质量追溯技术标准、农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云数据平台、农资供应链商务智能系统、农资科技一体化服务系统、农资溯源智能化终端、化肥商业淡储监管系统等7个应用领域开展技术合作。截至目前,双方已联合召开了技术专家与行业专家的对接会,建立了农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体系顶层设计方案;正在实施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重点项目——“支撑农资核心业务的智能信息平台研究与示范”项目,并已精心挑选肥料、农药、种子等主要农资产品生产、经销企业作为协议执行示范单位。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