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71263342
服务时间:早9:00 ~ 晚18:00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专家观点
>巨额农产品贸易逆差,利耶弊耶

巨额农产品贸易逆差,利耶弊耶

发布时间:2024-07-03 阅读:(554)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导读]  一项最新统计显示,201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57121万吨,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实现了历史罕见的八连增。然而在巨大成就的背后,农

  一项最新统计显示,201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57121万吨,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实现了历史罕见的八连增。然而在巨大成就的背后,农产品进口和贸易逆差也迭创新高,尤其是油料和棉花进口数量惊人,国内大豆、油菜、棉花产业受进口冲击大幅萎缩,国民食用油消费“三个油瓶中两个拎在外国人手里”去年进口大豆5264万吨、棉花336万吨,相当于4.6亿亩耕地的总产量。某种程度上,粮食增产是以牺牲油料和棉花为代价换来的。

  作为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同时又是农业大省的江苏,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在实现粮食总产八连增的同时,去年全省农产品进口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达107.14亿美元,其中大豆、羊毛、棉花、棕榈油、干木薯、豆油等15个产品进口超过1亿美元,农产品进出口逆差达79.07亿美元,比2001年增加了58.14倍,占去年全国农产品进出口逆差总额的23.17%。

  农产品贸易逆差引人注目,大量进口农产品究竟是祸是福?专家学者们看法不一。

  长期从事农产品国际贸易工作的省农委外事外经办主任姜雪忠认为,农产品进口只要适量,总体上利大于弊。利主要体现在:第一、农产品价格在CPI中的权重举足轻重,如果没有进口,食用油等农产品价格不知要涨多少;第二、缓解了我国资源紧张矛盾,减少了环境污染,如去年我国进口的大豆和棉花,不仅相当于4.6亿亩耕地的产量,还需要消耗1260亿立方米农用水、大量化肥和农药;第三、江苏是纺织大省、食品大省,大量进口国外油脂、棉花、羊毛等原材料,加工成纺织品、服装、食品出口,实现了产品增值,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第四、油菜和棉花相对种植效益较低,用工量又特别大,农民不愿意种,这样做符合农民种植意愿。

  当然,大量进口农产品也有弊端。首先,对国内相关产业生产形成冲击,造成国内大豆、油菜、棉花产业急剧萎缩。其次,产品价格话语权旁落,供应不稳定,价格容易大起大落。专家分析,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紧张,因此进口国内短缺的资源土地密集型产品如大豆、棉花,通过加工增值,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种以劳动力换资源的发展战略在现阶段是正确的,而且短期内很难改变。不能简单地说进口多与少究竟好还是不好,而是要看进口的是什么产品,进口比重有多少,对国内相关产业损害有多大。除了对国家安全关系特别重大的主粮,其它农产品品种适量进口利大于弊。据了解,目前国家农业部已开始对农产品进口进行监测,建立预警制度。

  巨额农产品贸易逆差也告诉我们,尽管我国取得了粮食总产八连增的历史性成就,但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仍然警钟长鸣,不能放松。一位农业专家认为,现在有些经济学家不断呼吁,要求取消18亿亩耕地保护政策,放松土地管理,腾出农用地来搞高效益的二三产业,这种观点非常有害。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我国土地资源尤其是最为宝贵的东部发达地区优质耕地资源逐年减少的势头还在继续,以前可以把种大豆、棉花的土地改种粮食,今后如果粮食不够了,还有什么农作物品种可以腾出这么大的面积来改种粮食呢?粮食不同于其它农产品,必须自给为主,大量进口势必危害国家安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主粮消费中大米尤其是粳米比重越来越高;而2011年全世界大米贸易量总共只有3000万吨,仅相当于中国粮食总产量的5.3%。如果我国主粮供应出现严重缺口,那就会出现有钱也买不到大米的局面。

  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包宗顺研究员分析,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逆差逐步扩大,是由我国人口数量和耕地资源禀赋所决定的必然趋势。进口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等于进口土地资源;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就等于出口劳动力这符合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原则。

  他认为,面对农产品国际贸易逆差的扩大,关键之处在于:确保合理的粮食自给率、确保合理的粮食储备规模。江苏目前已由粮食主产区逐步变为粮食主销区,也迫切需要确立系统的粮食安全应对策略:坚决维护好现有的水田和水稻种植环境,坚定稻米省内自给方针不动摇;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手段,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尽快健全粮食安全监测预警机制和应急体系,进一步完善各地方粮食储备调节体系,建立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协调机制,特别要与生产水平高、粮食调出量大的粮食核心产区建立稳定的政府间产销协作关系,保证省外粮食的稳定供给;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特点,灵活调节粮食进口数量,扩大粮食进口国范围,分散粮食进口风险。 本报记者 邹建丰

打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0相关评论

热门资讯

热门产品